近年來,隨著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,心理咨詢逐漸進入公眾視野。然而,心理干預服務的普及率依然不高,專業(yè)人員短缺、費用負擔較重以及社會對心理問題的偏見,依然構成現(xiàn)實障礙。與此同時,人們對于心理咨詢本身的實際效果與體驗,也開始提出更多元的聲音與反思。

近日,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臧寅垠研究員團隊在《心理學報》發(fā)表研究論文《心理咨詢中來訪者負面體驗的質性探索》,首次從來訪者的角度出發(fā),系統(tǒng)梳理和呈現(xiàn)了心理咨詢過程中可能出現(xiàn)的負面體驗,揭示了當前心理服務體系中被忽視的挑戰(zhàn)與改進空間,為行業(yè)發(fā)展提供了實證支持與建議。

研究團隊采用科學抽樣方法招募了42位有負面咨詢體驗的來訪者,覆蓋不同年齡、性別和咨詢背景。通過一對一半結構化訪談,共收集并分析了超過25萬字的真實體驗敘述,最終從數(shù)據(jù)中提煉出728個編碼、1173個參考點,最終構建了4個核心主題與12個子主題。
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來訪者的負面體驗并非偶發(fā)個案,而往往反映出心理咨詢行業(yè)在發(fā)展中面臨的結構性挑戰(zhàn),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:

1. 行業(yè)發(fā)展與服務體系的局限

部分來訪者提到,當前心理咨詢在設置安排、文化適配性、服務可及性和行業(yè)規(guī)范等方面亟待提升,反映出行業(yè)在快速發(fā)展過程中面臨的一些結構性挑戰(zhàn)。

2. 咨訪關系建立存在困難

部分來訪者提到在溝通風格、價值觀理解等方面與咨詢師存在差異,導致難以建立信任感與安全感。研究指出,這些現(xiàn)象背后往往潛藏著心理咨詢中角色權力不對等的問題,特別是在中國文化語境下更為敏感。

3. 咨詢師勝任力有待加強

部分負面體驗與咨詢師的回應方式、態(tài)度問題或倫理敏感性缺乏有關。提示我們,“勝任力”不僅是技術問題,更關乎是否具備穩(wěn)定的情緒支持能力與人本關懷視角。

4. 個別情況下的咨詢成效不盡如人意

少數(shù)來訪者表示未獲得預期支持,甚至在特定情境下出現(xiàn)情緒波動或壓力增加。提醒我們需要不斷優(yōu)化干預策略并加強來訪者對過程的理解與準備。

特別值得關注的是,文化差異與咨詢中的權力不平等對來訪者體驗產生了顯著負面影響。這表明,直接將西方咨詢模式應用于中國文化背景下,可能面臨嚴重的適配問題。

中西方來訪者體驗差異顯著

該研究還將結果與國際最新研究(Vybíral 等,2024)進行了對比。中國來訪者除了呈現(xiàn)出與西方相似的咨訪不匹配、信任建立困難等問題外,更突出地提到了制度不完善、文化沖突、權力失衡等獨特難題,凸顯了我國心理咨詢行業(yè)在發(fā)展階段面臨的特殊挑戰(zhàn)。

為提升心理健康服務質量提供科學依據(jù)

本研究不僅深化了我們對心理咨詢過程復雜性與多樣化體驗的理解,也為構建更科學、有效、具文化適應性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提供了實證支持和實踐方向。

基于研究結果,團隊提出了以下改善建議:

  • 強化咨詢師專業(yè)訓練與倫理教育:不僅提升技術能力,還要加強共情力、回應敏感性與倫理底線意識。
  • 增強文化適配性與服務靈活性:鼓勵咨詢師理解本土文化表達方式,避免“技術優(yōu)先”的僵化應用;
  • 建立來訪者反饋與權益保護機制:可通過設置反饋通道、第三方評估機制等方式,提升服務透明度與信任基礎。
  • 推動心理健康科普與公眾教育:加強科普宣傳,幫助大眾更好地理解心理咨詢的目標、過程與可能面臨的挑戰(zhàn),合理設定期待,減少因誤解帶來的挫敗感或早期中斷。

該研究由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臧寅垠研究員為通訊作者,博士生李牧陽、碩士生雷霆為共同第一作者。研究團隊還包括謝燮(清華大學)、國澤宇、劉可欣、陳雯青、孫沁怡(北京大學)以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董韞韜研究員。該研究獲得了青年科學基金(32000776)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(32371139;U2336214)與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(CNLZD2103)等項目資助。

原文鏈接:

李牧陽, 雷霆, 謝燮, 國澤宇, 劉可欣, 陳雯青, 孫沁怡, 董韞韜 & 臧寅垠. (2025). 心理咨詢中來訪者負面體驗的質性探索. 心理學報, 57(7), 1216-1230.

doi: 10.3724/SP.J.1041.2025.1216 https://journal.psych.ac.cn/xlxb/CN/10.3724/SP.J.1041.2025.1216


2025-05-27